宁波宁海长街镇:翠冠梨飘香富农家
近日,在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洋湖村宁海登喜翠冠梨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硕大饱满的翠冠梨挂满枝头,圆润的梨子与绿叶交相辉映,诱人的果香与丰收的喜悦弥漫整个梨园。梨树下,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搬运,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的翠冠梨品质上乘,订单络绎不绝,一年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该合作社副理事长吕春社表示,尽管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翠冠梨的产量略有下降,但其口感和甜度均优于往年。目前,翠冠梨的收购价在每公斤6至7元之间,供不应求。
作为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之一,目前洋湖村翠冠梨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产值突破1200万元,每亩地产值上万元。从昔日的贫穷落后村到如今的著名梨乡,洋湖村村民们靠着这一棵棵梨树成功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硕大饱满的翠冠梨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长街镇供图
20多年前,洋湖村并不富裕,村民主要种植经济效益低的水稻和柑橘,收入微薄。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如今的合作社理事长陈兆双,开始寻找效益更好的主导产业。他听说宁波象山一带有人种植梨,价格能卖到2元多一斤,远高于种植水稻和橘子的收益,于是便带着村干部外出多方考察,并于2002年从浙农大引种了“登喜新世纪82”翠冠梨,建成了翠冠梨基地。
“当时我们一口气种了300亩,经过精细化管理,第三年就开始结果,为农户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入。”陈兆双回忆道。随着第一批翠冠梨在洋湖村试种成功,2005年,洋湖村成立了合作社,主要从事翠冠梨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涵盖了全村1507亩的种梨面积和326户梨农。“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实施了统一施肥修剪、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疏花整枝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翠冠梨的质量。”陈兆双直言,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原先果农“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为集体合作突围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样是在2005年,宁海县果蔬市场与洋湖村结对,将翠冠梨推向全国市场。销路的打开解决了农户卖果难的问题。趁热打铁,合作社改变了原来手工分拣果子的落后方法,采用了选果机进行统一选果,提升了果品分级效率。合作社的运营更加公平公正,梨农与合作社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2012年,合作社被评为“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服务及销售收入达到750万元。合作社用这笔钱反哺梨农:每年两次聘请农技专家到村里授课、选送村里的技术员到高校进修等。
硕大饱满的翠冠梨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长街镇供图
如今,经过20年的不断摸索和发展,翠冠梨的品牌逐渐打响,知名度越来越高,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300多亩增至现在的1200多亩。
“洋湖村以前是茅草屋、烂泥墙,现在都造起了小别墅,这翠冠梨就是我们村的致富果。”“翠冠梨甜,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甜了。”谈及种植翠冠梨带来的变化,农户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我们种植翠冠梨的农户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效益比以前强多了!”种了20年翠冠梨的农户徐道通表示,凭着“致富果”,他每年都有八九万元的收入。
“我们就是三条:干部带头、发展经济、正面引导。”陈兆双也是长街镇“力聚田园”翠冠梨产业党建联建带头人,他早早就意识到,党建工作是凝聚人心、管理团队的重要抓手,有带头人、有目标,大家劲往一处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就不难实现。
2009年,长街镇翠冠梨产业已经形成聚集度高、协作力强的格局,长街镇便顺势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升级组建了翠冠梨产业党建联建,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红色保障。这是长街镇乃至宁海县农业生产领域的第一个产业党建联建。
翠冠梨党建联建成立以来,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把产业链上的种、管、收、销等资源聚集起来,以产业支部为桥梁、以抱团合作为手段、以产业发展为目标,逐步形成了种植不愁技术、生产不愁资金、销售不愁渠道的新格局。
如今,翠冠梨产业已发展成为长街镇的一大优势产业,洋湖翠冠梨基地也成为宁海翠冠梨的龙头产业基地,荣获宁波市百佳精品果园、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等称号。洋湖村也因梨致富,在2015年就成了宁波市小康村。翠冠梨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甜蜜”产业。
这些年,翠冠梨给洋湖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但不满足于单一产业的洋湖村,又将目光瞄准了预制菜这一“新赛道”——在梨树底下种植芥菜。“翠冠梨到8月底就下市了,农户正好可以在梨树下种植芥菜,这样既能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为梨树间接施肥。”陈兆双表示,对芥菜进行深加工等,可以让农户多一份种植收入。“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陈兆双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