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春耕备耕提供更大金融助力
随着雨水节气的结束,我国各大粮食主产区的春耕备耕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从华南地区的早稻开始,到北方的冬小麦管理,农事活动正逐步展开,春播的序幕已经拉开。“人勤春来早”,在这个关键的农业生产季节,金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春耕备耕是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一年的收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金融服务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为春耕备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随着金融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创新,金融服务已成为推动春耕备耕的重要动力。
“农时不等人”,这是农业生产的铁律。因此,金融支持春耕备耕必须顺应农时、提早发力。这不仅包括为农户开设贷款的绿色通道,确保他们及时获得所需资金,还涉及对大豆、油料、生猪、禽畜、水产及蔬菜等关键农业项目的提前布局和资金支持,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地。涉农金融机构的责任在于,针对春耕备耕的具体需求,专门部署信贷计划,并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全面满足各地春耕备耕的信贷需求。条件允许的机构还应在农产品主产区的支行网点设立专门服务窗口,配备专职人员,以保障金融服务的及时和顺畅。
信贷覆盖面不仅要广,投向更应精准。金融服务应重点支持耕地改善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及东北黑土地保护,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在种子领域,加强对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扶持及基地提升的金融支持,以促进种业的发展。此外,农机装备和农资供应的支持也不可忽视,这是金融助力春耕备耕的另一重要方向。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资源,比如示范组织名单和新主体共享信息,增加走访力度,及时掌握他们的金融需求,创新开发与这些主体的融资需求和特点相匹配的贷款产品,以支持他们在春耕备耕期间的需求。
金融支持政策须“实”与“惠”并重。考虑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项目的特殊性,如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及担保资源匮乏,金融机构应提供利率优惠,延长贷款期限,扩大业务授权,确保这些项目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保障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应紧密对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农机补贴政策,优先处理和放款给那些纳入国家补贴范围的农机购置客户,确保农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能够在春耕备耕期间及时获得所需的农机设备。此外,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的贷款贴息奖补试点,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领域的支持。
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春耕备耕农时短、需求急,金融服务需要满足耕地、种子、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即时需求,当部分农户缺乏必要的抵押品时,融资问题就会突出。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入,可为春耕备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推广手机银行乡村版和优化线上申请渠道,农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贷款的签约与放款,实现“随用随贷、随借随还”。此外,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关于土壤、气候等的农业生产数据,实时监测授信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提供纯信用贷款。金融机构还应持续丰富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商等新兴金融服务场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确保春耕备耕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险发挥好兜底保障功能,让农民种地更有信心。春季天气变化莫测,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农业保险的实施,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使农民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到春耕生产中去。为此,各地保险机构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做好大春作物和产粮大县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工作,推动种业、大豆、油料作物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险发展,探索实施种植收入保险以及有效推进商业性农业保险,以此提升整体的保障水平,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耕生产对于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至关重要。充足的金融支持,不仅能够帮助农民顺利渡过种植季节的资金难关,也将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