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地摊经济”烟火气,聚焦民生大幸福
繁华的夜生活背后,有数以万计摊主的支撑。农院路3号夜市市场经理梁伟荣介绍,仅该夜市现有摊位就有395个,可提供507个就业岗位,经营范围从服装百货到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南百文化宫店淘夜市共计提供近500个岗位给摊主,每期摊主出摊率达70%,摊主收益300—1000元。南百朝阳店在7月6日起在门店外围开设外摆摊位4个,每个摊位占地18平方米,可提供12个就业岗位。
今年国庆假期,南宁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文化和旅游消费供需两旺,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热门商圈人潮涌动,传递假日经济的蓬勃活力。据统计,10月1日—7日,南宁市共接待游客738.7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收入76.3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71%。在2020年建成的西关夜市街,已经成为大学生、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等的再就业平台,数据显示,当前已累计解决就业2037人次。如此庞大的群体中,有的人以此为生,有的人全凭热爱,也有人将其作为生活的一味调料,大家守着一隅小摊,各自发光。
为了生活而辗转奋斗,依然笑对。这是时代变化中摊主的生活态度。
每到傍晚,路灯亮起,火炬一支路的居民楼附近,何叔与珍姐的豆浆油条铺也开始出摊。一辆经过改造加工的普通三轮车便是珍姐豆浆油条的流动摊位,两块铁板将上层的油锅与下层的煤气灶隔开,油锅前是用铁质置物架放置的油条和麻球,靠近车头处用招牌隔开,下面置放着一冷一热两桶豆浆,右边是堆积排放的纸盒与悬挂着的塑料袋。
何叔有一张红色的塑料小板凳,无人光顾时他便坐在上面打开手机无声的刷着抖音,时不时又四处观望。“躲城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就像在打游击战”,何叔说。今年五十多岁的何叔,二十七岁时便开始摆地摊。据他回忆,曾经的城管所到之处根本没有摊主能够脱身,上来就围得他们无路可退,这些年管得松了些,罚款金额也从1000元降低为800元。
“从我17岁开始,就一直在闯荡江湖”,何叔说。何叔是广西玉林人,17岁先后去了来宾和临桂做工,后又辗转到广东东莞,十年漂泊。直至有了小孩要上学,27岁的他与妻子珍姐经老乡介绍来到南宁,从财经学院门口到火炬路的居民楼下,便是他的摆摊区域,年轻时供孩子上学维持生计,何叔与珍姐分别经营着两个摊位,分别是豆浆油条和云吞饺子。后来孩子长大有工作了,夫妻两人便只经营着豆浆油条这一个摊位。时代变迁,物价也在变动。何叔回忆“那时候的瘦肉5块钱一斤,云吞卖1.5块一碗,一个夜晚都能赚两三百,当时要交的就是两块钱的卫生费。”在问及摆摊二十几年为何不租个铺面经营时,何叔表示在06年之后门面费越来越高,摆摊本就是低成本盈利,现如今摆摊目的是不为孩子增添生活的负担,一晚的盈利就百来元,也只是赚取夫妻两人的生活费而已。
“珍姐豆浆油条”的招牌下只见何叔一人。据何叔说,他和珍姐年龄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了,从今年开始夫妻俩都是“轮岗制”,他站上半夜,下半夜珍姐再来替。“我们哪有什么退休可说啊!”何叔说习惯了这样的摆摊日常,等到一定年龄再回老家养老,家里的水费青菜都免费,村里熟人多不嫌无聊,也有地方到处走走。
何叔与珍姐的摆摊时间是从傍晚18:30至次日凌晨4:00,租住在居民楼里便于摆摊出摊,“我们的豆浆油条都是手工当天做的,有独家配方,味道新鲜好吃”,何叔说他们一天的休息时间也就五个小时左右。早上十点起床开始发面,下午三四点左右开始打豆浆,保温做热豆浆,另外的用风扇吹冷放冰箱做冰豆浆。“普通人的生活哪有不难的”,何叔在路边忙碌着,来往的行人车辆匆匆。
在鹏飞路31号的罗文夜市,卓叔与张姐所经营的“卓记牛杂”跟“珍姐豆浆油条”相比,少了为躲避城管而不得已的辗转。
“在夜市里的是固定摊位,我们都是和市场签了合同的,摊位费是1200元左右,五点多出摊,晚上没有规定收摊时间”,卓叔说。这里白天是停车位,只有在规定摆摊时间才能出摊,卓叔说他们一般十二点多收摊,打扫完卫生收拾好得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到家。休息时间也是五个小时左右,早上八点起床,白天进货加工,夜晚出摊。“摆摊本来就是一种薄利多销的经营,这几年物价上涨,摊位费由原来的500块到现如今的1200元左右,开铺面的本金就要十几万,资金不够,现在赚的也就是够生活”,卓叔从摊位上的一个袋子里拿出一份油炸鸡腿,坐在摊位后边吃边说。摊位上顾客暂时不多,张姨一人帮忙选菜,装碗算价。
“现在的生意相比于从前越来越好了,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卓叔表示从16年开始,将近9年的摆摊时间,他也积累了不少老顾客。卓叔是广西来宾人,他20多岁就去了广东,八年漂泊,自小孩出生回到南宁,开始做装修。据他所说,由体力活转向手脚工的大部分原因是年龄的增长导致体力下降,因为有朋友做这行再加上自己家离夜市只有五分钟路程,便选择了摆摊。
16岁的小卓自8岁起便跟着爸妈出摊。“感觉家里这几年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是爸妈一直都很辛苦”,小卓说着便起身去收拾客人吃完的碗筷。卓叔和张姨再忙也会把小卓带在身边,偶尔晚上张姨会带着小卓回家早一点,自己等到收摊再来,小卓在技校上学,学的是室内广告装修设计,没课和周末的时候都会来摊位帮忙。
人来人往,热气腾腾的摊位前,卓叔一家在熙攘的夜市里匆匆忙碌。
用热爱与创新来增加生活的饱和度,年轻人的摆摊日记。
“在鹏飞路罗文夜市的入口处就是我们家的糯叽叽麻糍,现在在包的是芋泥紫米馅的...”,一部手机,一个小摊,忙碌的摊主回复着手机屏幕上直播间的评论,手里包着摊前顾客点的麻糍,这是23年冬天的情景。24年深秋,再来到摊前,摊主王女士依旧忙得支不开身,据她所说经营这个摊位一年多,刚开始靠直播吸引顾客积累人流量,现在的生意越来越好,客户的基础已经打好了,直播时间也更自由。
“我本身有两个实体店铺,当时想到卖麻糍也是出于对甜品的兴趣”,王女士说。王女士在南职院里开一家奶茶店,相对于摆摊,实体经济的成本更高,压力大,白天她在店里准备材料,傍晚17:00-17:30出摊,卖完就收摊,一般19:00-22:00收摊时间不固定,夜晚摆摊一个月能赚四千多,时间自由。固定摊位的摊位费是按位置大小划分的,她的摊位费一个月是一千五,还需交进场费,电费水费和卫生费,但相比于实体店铺,摆摊的成本依然更低。
“摆摊还是出于我自己对甜品的热爱,喜欢做,时间也相对自由”, 这是王女士的摆摊日记。
在出鹏飞路地铁站D口的拐角处,路灯熹微,22岁大学刚毕业的杨先生面前摆放着百来支鲜花。“玫瑰都是五块钱一支”,杨先生回答着来往询问的客人。“粉荔枝没有了,您加我一个微信吧,我们可以做定制花束的,提前预定就好”,杨先生面对客人所需花束的缺货这样的回答。
据杨先生介绍,他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在大学期间曾做过餐饮,毕业后加入朋友开的花店共同经营,位于西大的“星空里”花店离鹏飞路约10公里的路程,杨先生表示自己需要开车过来。“白天在店里经营,夜晚出来摆摊,也算是一种业务的延伸”,杨先生说近年地摊经济种类的多样化让他们寻找到了业务拓展的契机。杨先生的花摊属于流动摊位,不属于罗文市场的管辖,会遇到城管,但是成本较低。据杨先生说,今年6月份他开始摆地摊,白天他经营实体花店,傍晚18:00至夜晚23:00就出来摆地摊,并将地摊作为花店的业务单和私单定制的延伸,一般一个夜晚的利润在100元左右。
杨先生认为,罗文夜市这边的大学多,年轻人多,卖花束摆地摊不仅是额外收入,也是花店业务延伸拓展积累客户资源的一种方式。他还增加一项“消费一次即可抽奖一次”的活动,花束旁的小方桌上摆了一个纸箱,里面是五颜六色的小圆球,取出一个扭开,里面装有小纸条,是赠送不同种类的鲜花一支。“这是一个小惊喜,也为摆摊增加了一点新意”,杨先生说。
在石埠夜市中,有一家果汁摊,摊主梁姐大学期间学的是美术专业,现在主业是房地产公司员工。据梁姐介绍,在夜市摆摊的这一个月里,她的成本和收入勉强持平,目前还未能实现盈利。梁姐说她的本职工作比较轻松,因此空余的时间也比较充裕,所以想“饱和生活”,“用多出的时间来挑战一下未涉猎过的领域,看看自己的能耐”,这些都是梁姐来夜市摆摊的原因。在兼职做摆摊后,梁姐休息的时间只有周末的上午,休息时间被压缩,“没有什么时间去进行露营旅游等活动,唯一的消遣方式只剩在家玩保卫萝卜”。
关于是否会继续摆摊卖果汁,梁姐说会观望后期摆摊的收入情况来决定,没有亏损并且小有盈利会考虑一直做下去,因为“摆摊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逛夜市的大学生给了我挺高的情绪价值”,梁姐这样回答。
“地摊经济”升腾城市烟火气,拉近人与人间距离。
“阿姨,我要一份烧鸭饭,下课了过来拿!”在工作日的中午或下午,一个群名为“王姨烧鸭饭”的群聊里时不时会蹦出这样几条信息。群里的学生们陆陆续续地下单,而这个拥有295名成员的一群之主——王姨,正忙着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夜市摊位里开炉烧水,把刚出炉的烧鸭挂到窗口,开始一天的营业。
在财经学院对面的石埠夜市,王姨经营着一个小小的,简陋的摊位。虽然她做烧鸭饭已有十几年,但在夜市里经营才一年多。石埠夜市的摊位费是一个月1500元左右,水电很贵。“电费要2.5元一度,不舍得用电烧水,只能用煤炉慢慢加热”,隔壁螺蛳粉摊主说,“我一家四口在家一个月电费也才两百多左右,摊位这边一个冰箱就要两百一个月”。“刚开始是有铺面的,但是人不多,疫情之后就做不下去了。”摊位空闲时,王姨一边备菜一边回忆,“那时候你阿叔想去做工地,但是哪里有那么好做?最后还是来摆摊。”刚来到石埠夜市时,她的摊位在最角落,经常是门可罗雀。但是她没有放弃,积极寻求顾客意见,没有灯就买,没有价格牌就挂,买饭送点饮料卤蛋,后来生意渐渐好了起来,能维持两个人的日常开支,还可以供家里的两个小孩上学。晚上十一点左右,王姨才会结束摊位的工作回到家里,等到能够入睡,往往已经超过十二点。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除了寒暑假之外几乎没有能休息的时候。
“我的烧鸭从不在外面进货,都是自己做。学生觉得好吃,吃着也放心。”王姨每天都会到当地养殖户处进货,再制作烤鸭,白切鸡,酸菜酸笋等配菜的全部十几道工序步骤,最后再开车把几十斤的食材运送到石埠夜市的摊位,为兼顾中午放学的学生,王姨与其丈夫分批次将烧鸭运至摊位。新出炉的烧鸭在窗口散发热气,下课的学生于摊前排起了长队。她手起刀落,烧鸭连皮带骨在砧板上被劈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再随着青菜一起放到塑料盒中,等待学生们为其添上喜欢的配菜以及酱料,最后盖上盖子和热乎的米饭一起装进袋里,成为周边高校大学生们的晚餐。在学生们的建议下,王姨建了一个点餐群,有想提前点单的,可以在群里接龙,等到下课时分就可以直接提走,无需再等。群里的交流简短而温暖,偶尔有同学忘记给钱,会有人贴心地帮王姨拍下收款码发到群里;或是王姨今天的库存告急,也会有嘴快的朋友在群里帮忙说“xx已售空”,以防食客跑空;如果有当天卖不完的烧鸭,王姨也会在群里发信息,打折卖或者送给没来得及吃晚饭的学生。小小的群聊,连接起摊主与顾客的情谊,“我都把他们当自己小孩看的”,王姨说。
喧嚣声中,不乏嘘寒问暖,烟火气升腾,大家的距离愈来愈近。
多政策赋能“夜经济”,增添城市消费新动能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夜经济”正显现出旺盛的活力,为我国城市消费增添新动能。5月5日携程发布的《2024五一假期旅行总结》报告显示,“五一”假期期间,中国夜间旅游市场显著升温,部分城市夜间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过30倍。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逛夜市、吃夜宵、去夜游……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大力发展夜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今年3月,陕西省西安市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将协调推动10个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举办2024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大会等,打造10个左右夜间消费聚集区。4月,北京市印发实施《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围绕“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发挥“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品质消费生活圈等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丰富夜间消费供给,激发夜间消费潜力。
夜间消费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创新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更加完善的夜间经济生态系统。南宁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夜间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南宁市不断丰富夜间文旅经济业态,着力开发旅游演艺、景区夜游和沉浸式街区体验项目,创新拓展打造夜游、夜购、夜秀、夜娱等夜间消费新场景,丰富文旅沉浸式消费体验。目前,南宁发布15条夜间旅游精品线路,推出青秀山、方特东盟神画、“南宁之夜”等一批夜游打卡点,持续点亮“夜经济”。南宁市获得“中国夜游名城”称号,三街两巷、邕江南岸片区、东盟文化和旅游片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国不夜城浪漫夜南宁”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南宁市官方表示,南宁市将以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消费中心,高质量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不断提升国际化旅游服务水平,助力广西高水平建成文化旅游强区,全面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
据悉,下一步,南宁市将继续培育一批常态化、多元化、特色化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开发深夜食堂、深夜书店、夜间展会、夜间沉浸式演艺等场景,带动夜购、夜食、夜娱、夜演、夜展、夜宿等业态链同步发展,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南宁将持续推动商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红城市”,致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守护一方“烟火气”需要立足长远优化治理
夜市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夜间活动和美食体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环境卫生,交通堵塞和经营管理混乱等。放开“地摊经济”,给城市管理和治理都提出了一大难题。如果管理有序得当,就是给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增添活力,为居民和游客带来便利;但是如果管理过度或缺位,也会给城市运行特别是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与困扰,甚至还会影响城市管理部门和商贩人员的和谐关系。如何才能让地摊经济活起来、火起来?
维护地摊经济市场秩序、引导经营者和摆摊人员文明经营,解决好交通拥堵、防范城市脏乱差,特别是如何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都是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在放开搞活“地摊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管理好“地摊经济”,对于城市管理来说是一大新的挑战,也是显示不同地区城市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的一面镜子。
如石埠夜市的管理者在此问题的处理措施上,采取了有力行动。为解决学生车辆停放问题,他们增加了停车管理员,有乱停乱放导致路面堵塞的,管理员会对此作出提醒,并及时调整车辆位置以免造成拥堵。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激活“地摊经济”活力,广西在2020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广西夜间经济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南宁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强首府战略的重要抓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南宁夜间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夜间产品和业态创新提供了保障。
《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夜间经济风险防控保障措施。由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主导,加强与城市管理、交警等部门沟通对接,促进夜间应急保障工作融合,优化重大灾害应急响应通信保障机制。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风险管控和安全监管工作。
2023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小摊、小店活起来、火起来。同年2月10日,广西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出,支持小摊小店发展,各市、县可合理划定小摊经营区域,允许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区域内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统筹用好现有早市、夜市、日市、农村集市、圩日摆卖点等摊区,允许合理延长经营时间。
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不违反环境保护规定,不侵害他人合法利益前提下,各地可在广场、步行街及周边,公园周边开辟临时摊点摊区。适当放宽临时外摆限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就临街小店在自身门店外临时摆放促销商品、设置体验区等推出便民措施。
以南宁琅西夜市为例,2024年3月25日起,南宁琅西夜市进行集中整改,一方面,营业时间段(19:00-02:00)禁止所有车辆通行。另一方面,对摊位进行规划。原本的商户没有固定摊位,分布在埌西综合市场周边的金洲路东一巷、桂春路北一巷等,如今对埌西市场设置A、B、C区,共约200个摊位。此外,整改后的埌西夜市,卫生、安全方面更有保障。琅西夜市不仅加装了3个微型消防站,每个摊点都配备灭火器,而且完善并提升了公厕、排水等公共卫生服务设施。食品安全方面,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整治,查处市场内无证(照)经营、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消费欺诈、缺斤少两等违法行为。
市民蓝秋霞表示,以前的夜市,下午5时就陆续有摊位出摊,遇到市民买菜或下班归家晚高峰,易造成道路拥堵。如今夜市规范化管理,设定了经营时间,且限制车辆通行,对大家来说,逛起来更舒适了。
商户奚月葵已在埌西夜市售卖鲜榨果汁一年半,“以前有些摊位会乱摆放,现在规范管理,整个夜市整洁多了。相关部门和市场管理方也会要求我们做好卫生工作,每个摊位都要准备垃圾桶,并及时清理垃圾。”奚月葵说,摊主这样做,也能给逛夜市的市民和游客留个好印象。
售卖烤排骨的朱宁是新进商户。他说,之前就了解埌西夜市人气旺,夜市经过规范化管理后,人流量更大。他们每晚准备100~150串烤排骨,很快就卖完了。“相关部门还对我们这些使用燃气的摊位进行了规范管理,要求配备小型灭火器,确保燃气使用安全。”
同时,让夜市“烟火气”更有“文明味”,不止要依靠政府单位的管理,还要依赖商户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商户应该遵从夜市商铺管理制度,依法合法经营,积极配合城管执法,提升商铺服务质量,其次是应该推动夜市摊点管理理念升级、经营模式升级、产品质量升级、顾客体验升级,守护市民群众“深夜食堂”的烟火气息,真正的让“小地摊”成为“大民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